璸綸影相手工上色照片

A PAINTED PHOTOGRAPH BY THE PUN LUN STUDIO

女子幼童像

瑸纶影相
1870年代
手工上色蛋白印相
29 x 21 厘米
洛文希尔收藏

瑸纶影相

洛文希尔收藏的一大亮点是其所藏的一批由瑸纶影相出品的佳作,这家照相馆在十九世纪末声名显赫,以绘制肖像画起家,转型为照相馆后的瑸纶依然在艺术和技术上延续着其肖像画作的精髓,其出品的摄影作品有不少都在后期处理时经过精细的手工上色工序。

瑸纶这一店名,缘起于瑸纶影相店长温棣南的父亲。同治年间,温棣南开始潜心研究摄影术。不久,便开设相馆为顾客提供肖像摄影服务。瑸纶影相是晚清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业照相馆之一,自1864年起营业至二十世纪前后。其业务所垮地域极广,在香港、福州、西贡(现胡志明市)及新加坡四地均设有分馆。瑸纶影相自1860年代开业后所出品的早期作品现已极为难得,因1876年该相馆不幸遭罹火灾致大部分摄影底片被毁,而本收藏中的这张精美肖像正是该相馆为数不多幸存的早期作品之一。

BLOCK 3-sq

米格海尔(Meagher)红木皮腔式湿版相机,25.5 x 25.5 厘米,匹玆瓦(Petzval)黄铜镜头,1860年代

瑸纶影相人像摄影之艺术魅力

瑸纶影相所拍摄的这张女子幼童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作品捕捉的人物情绪细入毫芒,展现了人性的温柔良善及血脉亲情。然而,拍摄这样一张看似简单的肖像照,实际上却是对摄影技术以及人际关系的双重考验。因为要拍摄出好的肖像摄影,除了技术层面的要求,还需要摄影师与被摄者的无间配合。

1860年代,摄影尚未得到广泛传播,不少人站在镜头或摄影师面前难免感到惶惶不安。优秀的摄影师却能让被摄者释然放松、予以信任,愿意在镜头前渐渐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湿版火棉胶摄影术需要被摄者在约20秒甚至更长的曝光时间里保持相对稳定,拍摄好动的孩童便极为困难,这也是为何大多数十九世纪摄影作品中的幼童形象都模糊不清。虽然这张照片中的幼童被背带所束缚,身体不至大幅度摆动,但其头部依然可灵活转动。幼童明亮黝黑的眼珠反射出摄影棚中一剪身影,可能是摄影师的助手,也可能是被摄者的同行亲人,似乎正在逗引幼童以配合拍摄。照片中幼童与女子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这名女子或是其母亲,亦不排除是其乳保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幼童必与女子有着亲密深厚的情谊,方能在镜头前如此地配合。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1-Pun-Lun-Woman-and-Child-1.jpg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2-Pun-Lun-Woman-and-Child-1.jpg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3-Pun-Lun-Woman-and-Child-1.jpg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4-Pun-Lun-Woman-and-Child.png
  • 黎芳《女子幼童像》1870年代,洛文希尔收藏
  • 约翰 · 汤姆逊(John Thomson)《女子幼童像》约1868年,洛文希尔收藏
  • 约翰 · 汤姆逊(John Thomson)《老妪幼童像》约1868年,洛文希尔收藏
  • 中式传统婴儿背带,南希·墨菲(Nancy Murphy)纺织品收藏

洛文希尔收藏中的中式家庭文化

在过去的中国,尤其是南部地区,常见普通家庭的父母于劳作时背负幼童。按中式传统,新生儿一般于满月后方可随出月子的母亲到户外活动,这时婴儿的外婆便会以背带背负婴儿随行。晚清时期,婴幼儿的姐姐或富裕家庭的乳保亦会在劳作时用布背带背负幼童。

婴儿布背带亦是常见的新生儿送礼佳选,这种背带通常以方形染色布料为主体,四角各延伸出一条长带子,可打结捆绑,有的背带上还有绮丽繁复的丝绣装饰。

手工上色

手工上色照片在过去备受世界各地新贵藏家的青睐,肖像及风俗摄影作品也一度成为新晋中产阶级社会地位的象征。1860年代,缤纶照相馆已制作出中国最早的一批手工上色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中国丰富的人情物态。

中式书法毛笔,晚清时期

大部分十九世纪中国摄影作品都是单色调的蛋白印相,用湿版火棉胶玻璃底片印制。在处理底片的过程中,如缤纶照相馆这般技艺过人的摄影者便能够将画面色调调整得润泽丰富、层次分明,且还能保证画面的透光度和阴影中的细节。手工上色照片中常见的色调有紫红和深赭,制作精良的蛋白印相本就华贵奢丽,手工上色版本就更是要价不菲了。缤纶照相馆除了制作着色照片,也出售相当多的单色调摄影作品。

中式木制笔筒,晚清时期

清末中国的照片手工上色师

十九世纪中叶,摄影术在中国的出现威胁到了传统肖像绘画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些画匠有的转行为摄影师,有的则为摄影馆担任上色师傅。最初,缤纶在香港是为顾客订制并出售肖像绘画的,其接班人温棣南于1860年代初期掌握摄影术后,缤纶便从传统肖像绘画馆摇身一变为艺术摄影馆。当时,缤纶便雇佣了不少着色师傅为摄影作品上色。

缤纶照相馆采用的上色手法沿承了不少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蛋白印相在上色前需要先进行反复冲洗,上色所使用的是水溶性颜料。着色师傅通常在木制工作桌上进行上色工作,使用的工具包括毛笔、砚台、瓷碗等。手工上色是一道精细且耗时的工序,每一位着色师傅每天最多仅能完成三幅作品。

缤纶照相馆于1860年代所出品的手工上色蛋白印相在当时的中国摄影界,可谓绝无仅有。

 

约翰 · 汤姆逊《中国绘师》约1868年,洛文希尔收藏

蓼莪

《诗经·小雅·蓼莪》节选:

璸綸影相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古画中的妇人幼童形象

佚名
浴婴图
宋(960 – 1279)
手卷绘画
设色绢本
30.5 x 48.6 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SEIZING SHADOWS

Rare Photographs by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Ma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