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早期照片

AN EARLY PHOTOGRAPH OF CHINA’S MOST REVERED ANCIENT INSTRUMENT

古琴被誉为八音之首,最受古代文仕推崇,

其绝尘遗世的弦外清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雅灵性。

女子抚琴像

雅真影相
1870年代
蛋白印相
11.5 x 6.5 厘米
洛文希尔收藏

早期摄影作品中的古琴

这张由雅真影相出品的照片是现已知关于古琴最早的照片之一,古琴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中国素来被推崇备至。古琴得文人雅士青眼,渐成代表上层社会的艺术形式,与弈棋、法书、绘画并称四艺,更古语有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雅真影相于1870年代摄下这张乐伎抚琴像,照片中女子所奏乐器古琴是中华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

BLOCK 8.2

抚琴女子

在雅真影相的这张作品中,女子正对镜头而坐,虽作抚琴姿,却非垂头拨弦,而是直视观者。曲罢须有炉香在,照片中的古琴前亦置有香炉。雅真影相所定格的这个瞬间,隽永蕴藉,诠释着古琴艺术之经久不衰及抚琴女子的温恭含蓄,也体现了该相馆对古琴这一艺术形式的尊重与理解。

女子抚琴手型的基本形态为左按右弹,表明她应当具备基本的古琴演奏能力。早期摄影技术有其局限性,因而女子在镜头前不能如常抚琴,湿版火棉胶摄影术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被摄者的任何微小动作都会导致局部影像模糊。为弥补当时摄影技术捕捉动作的缺陷,摄影师或会要求女子夸大抚琴手型以尽可能复原抚琴动态。

过去主流文集笔记中关于古琴的记载给人一种古琴习练者多为男性的印象,然而在唐代的绘画中,已有女子抚琴的形象,这些女子多为宫中内人。现在的学者已认识到,将古琴局限为男性艺术乃是误读与成见。为更好地理解女子习琴的风尚及女性琴人的地位,不少学者正潜心研究明清时期琴社团体的发展活动。现 如今,女性古琴习练者的人数大大增加,且年龄跨度广。男女琴客均有白叟黄童,习者无数。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J_Thomson-1.jpg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On-Qua-Photographer-Shanghai.jpg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W_Saunders-e1644981865910.jpg
  • https://loewentheilcollection.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J_Thomson2.jpg
  • 约翰·汤姆逊《乐人》约1868年 洛文希尔中国摄影收藏
  • 悦容楼《乐伎》约1870年 洛文希尔中国摄影收藏
  • 威廉·桑德斯《乐人》约1870年 洛文希尔中国摄影收藏
  • 约翰·汤姆逊《乐人》约1868年 洛文希尔中国摄影收藏

摄影作品中的晚清乐人

Play Video

古琴曲名:《乌夜啼》 

演奏者:叶明媚博士

古琴

古琴七弦,其形制构件均蕴含中式形而上学宇宙观。泠泠古琴清音,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圣贤哲人如孔子亦雅好琴乐。早至汉代,便已有关于琴道的论述,言其能修身理性、澄道明德、美化风俗并传流雅艺。

古琴达天地宇宙之理,其部件的命名与神兽身体部位亦有所对应。琴面浑圆、底座扁方,象天法地。琴弦由蚕丝捻成,粗细不一。古琴除七弦外,亦有古制五弦式,内和五行。

聆赏古琴不仅是一场声音的盛宴,更兼调动嗅觉,奏者及听者皆沉浸于清音芬香中。琴人在演奏前,惯须焚香净手。雅真影相这张女子抚琴像中,亦见案上香炉。

若要精通古琴技艺,须得二十载勤学苦练。琴曲三千,今人常闻者不过百首。现如今古琴技艺精湛者不过千人,而大师级人物也不过五十。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唇齿相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遗产”。

由于上个世纪末社会局势动荡,古琴艺术的传承一度青黄不接。但近来古琴文化有复兴趋向,不少当代琴人正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吸引年轻一代对传统乐器的关注。

《对琴待月》唐 · 白居易

古琴早期照片

竹院新晴夜,
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
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
金波出雾迟
幽音待清景
唯是我心知

调琴啜茗图

佚名,傳周昉(约730-800)
手卷
纸本设色
28.5 x 69.4 厘米
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

SEIZING SHADOWS

Rare Photographs by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Masters